甲午岁末,探游了千年名胜黄鹤楼。
黄鹤楼位于武汉市蛇山鹄矶上,楼姿雄伟,享有“天下绝景”之盛誉。据史料记载,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,之后各代屡毁屡建。将史页翻到1981年,一座应用现代材料仿古重建的黄鹤楼以精美的造型,坚如磐石的稳重,巍然屹立于世。在蛇山与大江交汇点,这座高49米,宽30米的高大塔阁楼,既有古楼遗风,又有现代诗韵,给人以“似曾相识鹤归来”之感。
黄鹤楼的建筑形式“正方底高五层,攒尖顶,层层飞楼,四望如一”,飞檐斗拱,雕梁画栋,金碧辉煌,檐牙交啄,共五层出檐,深处曲线优美,远远望去犹如黄鹤展翅,角层飞檐各有12个翅角,个个昂然向上,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白云深处。屋脊上装饰着造型奇特的“鱼尾”,屋角下雕刻着别具一格的“龙头”,这些装饰为黄鹤楼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。飞檐之下巧妙地排列着斗拱与撑拱。斗拱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,像一个“符号语言”向人们诉说着黄鹤楼悠远的历史;撑拱是楚地民间建筑中习用的装饰手法,向世人展示着黄鹤楼文化的地方风采。
拾阶登楼,极月楚天,首层大厅,迎面两根直通到顶的主柱上悬挂着巨副楹联:“爽气西来,云雾扫开天地撼;大江东去,波凌洗净古今愁。”楹联之后一幅题名《白云黄鹤》的巨画,取材于古代“驾鹤登仙”的神话,富有浪漫色彩,倍感气势非凡。二层大厅镌刻着唐代《黄鹤楼记》,两侧各一幅古色古香的壁画“孙权筑城”和“周瑜设宴”。三层大厅陈列着《人文荟萃,风流千古》的壁画,再现古代文人墨客云集鹤楼的盛况,描绘了李白、崔灏、刘禹锡、岳飞等12位唐宋名流的形象,画像旁侧抄录有各自的咏楼诗句。四层大厅是一个“间歇”,备有文房四宝,专供游人即兴挥毫吟诗作画。登上五层乃游览高峰,大厅高悬一副楹联:
“一楼萃三楚精神,云鹤俱空横笛在;二水汇百川之派,古今无尽大江流。”
远眺楼外,大江巨流滚滚东去,豪雄壮阔,绵延不断,黄鹤楼的生命恰似那奔腾的江水,滔滔不绝,永不停息……
黄鹤楼,一座诗情画意的阁楼,还曾俯瞰历史风云,饱经战争烟火,传唱着许多血与火的故事:
清末,“戊戌变法”领袖康有为登临黄鹤楼,曾用“百战山川扼势雄”的诗句来概括此地险要形势,描述黄鹤楼曾见证身经百战、碧血芳草的历史侧面。早在黄鹤楼诞生之前,三国时,孙权在蛇山上筑构城池。此后,历代均以武昌作为重要的水陆军事基地。南宋初民族英雄岳飞曾镇守黄鹤楼下的鄂州(今武昌)达七年之久。他一生最光辉的业绩—北伐,都以此为基地。第一次北伐,击溃了金人傀儡伪齐军数十万,收复了河南、湖北大片失地,以赫赫战功被晋封为武昌郡开国侯。一日,岳飞登临黄鹤楼俯瞰滚滚东去的长江,遥望烟雾迷蒙的北方,为收复中原的壮志难酬而慷慨高歌,挥毫题写了《登黄鹤楼有感·调寄满江红》:“遥望中原,荒烟外,许多城郭。想当年,花遮柳护,凤楼龙阁。万岁山前珠翠绕,蓬壶殿里笙歌作,到而今,铁骑满郊畿,风尘恶。兵安在?膏锋锷。民安在?填沟壑。叹江山如故,千村寥落。何日请缨提锐旅,一鞭直渡清河洛。却归来,再续汉阳游,骑黄鹤。”
现蛇山古碑廊仍保存这首词的碑刻,据说是按岳飞的手迹镌刻的。
岳飞第二次率兵北伐,大败伪齐军,收复了河南西部广大地区和陕西商县等地。一天,雨后初晴,岳飞在鄂州凭栏远望,满怀激情仰天长啸,引吭高歌,写出了又一首《满江红》。词中的“凭栏”就是黄鹤楼之“栏”。这首激越高昂,撼人心魄的千古绝唱就诞生在黄鹤楼上。
距今140多年前,太平天国革命军攻打武昌,曾在黄鹤楼前的大江上建造了三座浮桥。1853年1月12日凌晨,太平军在浓雾掩护下,经过浮桥叩开武昌的文昌门。经过一天激烈巷战,全歼敌军六千余人。古老的黄鹤楼上张灯结彩,欢庆太平军夺取了第一座省城的辉煌胜利。